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,出現于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發展成為如今的山西的四大劇種:蒲劇、晉劇、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。
晉劇,又名山西梆子,是中國傳統戲曲。因產生于山西省中部,故又稱中路梆子,也稱為“中戲”,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中、北部及陜西北部、內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區,大致上是晉語區的并州片、呂梁片、張呼片、大包片以及五臺片的部分地區。翎子功、帽翅功、梢子功、髯口功、椅子功、水袖功、腳尖功、噴火功、杠技、甩紙幡,堪稱晉劇十大絕活兒。
《傅山進京》這部晉劇首演于2007年1月,從傅山進京開始,到重返故里結束。在有限的舞臺時空里,該劇以藝術的手法濃縮和再現了傅山最具光彩的生命樂章,既彰顯了傅山剛直不阿、開一代文風之先河的傳統學者風范,又刻畫出康熙皇帝尊儒惜才、海納百川的天子氣度,最終深刻揭露了“明亡于奴,非亡于滿”這一主題。該劇自推出后,無論內容還是演員,獲獎頻頻、美譽無數,作為本地后生,我很早便知悉。但各種因緣際會,我始終未嘗面見真容、現場聆聽,便漸郁為揮之不去的心結。
近日,拜龍城“歡樂中國年·奮進新征程”2023年優秀劇目展演機遇所賜,我終于得償所愿。作為不是票友的門外漢,我雖對唱念做打的精妙一概辨別不清,但落座后,一種久別故友之情卻頓然而生。晉胡響鑼一響,傳統文化的五彩霞帔“嗖”一下子便將我籠罩起來,浮躁的心緒剎那平復,立即目不轉睛入定,靜坐觀瞻起來。
不同于兒時記憶中村里逢年過節時的露天戲臺,廉價喇叭中嗚嗚渣渣的破鑼嗓子,演員咿咿呀呀不明就里的念白,臺下發絲銀白、老態龍鐘的人眼中依然有矍鑠的目光,喧鬧的場景看起來總是熱鬧有余卻親近不足。從這部戲里,我感受到的是現代精致包裝下的舞美、道具、燈光、音效等,將看似明日黃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重新賦予了時代的脈搏,煥發出時代的青春。
印象中,作為國粹的傳承代表,梅蘭芳的音容笑貌封印在了上一代大師輩出的黃金時代,被無數的后人高山仰止并交口稱贊。但時過境遷,對于新世紀一代來說,瑰麗玄妙的現場早已化為塵土壓覆的歷史遺珍,此項中華文明的妙絕已在速食文化主流浸淫之外,若非親臨,壓根咂吧不出什么味兒來。
猶記得課本上白居易的名篇《琵琶行》,我對“冰泉冷澀弦凝絕,凝絕不通聲暫歇”不解,卻又情迷“間關鶯語花底滑,幽咽泉流冰下難”,鐘情于“別有幽愁暗恨生,此時無聲勝有聲”,唯熟識“銀瓶乍破水漿迸,鐵騎突出刀槍鳴”,萬千情惆于娓娓道來間,浸潤心脾且絲絲入扣。當時惟覺此敘事詩悠長清遠,但腦海中的畫面與聲音總是不同步,百思皆不得其解。
不曾想,純真戲劇年代的歷史鴻光仿若即在此刻突然籠罩全場,猶如深夜的一道閃電直擊天靈蓋,又撲面將每一個細胞緊緊裹挾其中,每根神經霎時舒展,每個毛孔倏忽通透,靈魂為之激蕩,身體因之蕩漾。
因此,我更由衷欽佩謝濤老師的天籟唱腔,既往所有的疑慮在她張口的須臾,真如“大珠小珠落玉盤”一般,頃刻便砸碎了經年累月的困惑。佐以惟妙惟肖的扮相和功底深厚的表演,再加上每個歷史場景都先白描后鐫刻,渾然飾為一幅幅精美絕倫的國畫,整場演出真恍如身臨其境,屬實美不勝收。
老話說,百聞不如一見。好的東西就應該褒揚,美的東西更應當發揚。晉劇作為大明朝的精華遺珠開枝散葉、綿延不絕,祖祖輩輩流傳至今,其聲通曉古今,其狀經天緯地,早已匯入老醯兒們的血脈,組成了華夏精神的風骨。父母開導垂髫,老嫗倚靠老叟,情至深處,滿坑滿谷的觀眾不自禁山呼海嘯叫好,熱烈奔放鼓掌,身臨此景,盛世中華文化自信的感覺,真好!
老話又說,遇高人不可交臂而失之。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,演出結束后,我甚為得幸與“晉劇第一女老生”謝濤老師合影留念,比若昔年票友愛戴梅先生之情亦不遑多讓?!凹仁菫樯狡讲坏?,我來添爾一峰青”,神采奕奕、和善可親的謝濤老師,如若“學?!薄搬t圣”傅青主再世,倘有機會再親臨現場聽謝濤老師的《丁果仙》《范進中舉》《傅山進京》《爛柯山下》等名劇,定然依舊是:
決堤的口,肆意地流,望著謝濤老師可勁吼;激動的心,顫抖的手,對著謝濤老師狂揮肘!
(作者單位:西山煤電晉興公司)